载板市场行情分析
日期:2023-10-17
来源:本站
IC载板是PCB中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ABF载板受AI+先进封装驱动为主要增长点,日、韩、中国台湾三足鼎立,中国大陆入局较晚,突围势在必行。
01
多因素驱动载板市场规模提升
IC载板是PCB行业中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细分子行业。三个原因:
1)先进封装的需求提升:Chiplet、3D等先进封装刺激IC载板需求爆发,国产IC载板厂商有望成为国产芯片制程提升的重要参与者。IC载板在中低端封装占材料成本的40-50%,在高端封装占70-80%。
2)供给吃紧,订单能见度持续拉长,ABF载板产能已被预定至 2025 年。IC载板厂商长期几乎无扩产,从紧缺持续性看,BT与ABF载板需求强劲。
3)国产存储芯片从0-1,存储芯片的市场份额将有望持续提升,为配套的国产IC载板放量奠定下游需求基础。
02
产业链上游被垄断
从产业链来看,IC载板是封装基板,为芯片提供支撑/散热/保护,封测环节的关键载体,从占比来看PCB各细分板块中只有IC载板占比明显提升,从2021年的17.60%提升至 2026 年21.10%,IC载板可分为BT基板、ABF基板。
ABF型:产值占比超过50%,高性能芯片驱动ABF型载板,下游应用中PC/服务器、交换机/AI 芯片分别占比47%/25%/10%。
BT型:存储芯片规模扩张带动BT载板需求上行。BT载板下游主要包括存储芯片、MEMS芯片、RF芯片等。其中,存储是BT载板最大的下游市场,据WSTS预测2023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1675亿美元。
IC载板下游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26%)、个人电脑(21%)、通讯设备(19%)、存储(13%)等。IC载板上游主要包括树脂基板、铜箔、干膜、湿膜、金属材料(铜球、镍球、金盐)等,其中树脂基板占比30%,是IC载板最大的成本端。IC载板高性能处理器载板ABF材料被日本味之素垄断。
ABF载板所需ABF树脂由日本味之素垄断,短期内这种现状很难改变,根据味之素披露数据,预计2021-2025年ABF出货量的CAGR可以达到16.08%;根据拓璞产业研究院需求预测,2021-2023年ABF载板月需求量将从2.34亿片增长到3.45亿片,CAGR 达到 21.42%,远高于味之素ABF的供应量,ABF载板实际产能扩张速度将低于市场预期。
全球领先企业主要进行ABF载板的扩产包括奥特斯、欣兴电子等在内的IC载板厂商纷纷进行扩产,但整体产能提升有限,远不及市场需求,导致IC载板行业陷入供不应求、量价齐升的状态。
2019 年平均月需求为 1.85 亿颗,2023 年将达到 3.45 亿颗,年复合增长率 为 16.9%。而 2019-2023 年全球 ABF 载板平均月产能将以18.6%的年复合增长率到 2023 年预计月产能达到 3.31 亿颗,供需缺口有所减小,但仍无法满足市场3.45亿颗的需求。供应紧缺也使 ABF 价格不断上涨,香港线路板协会表示,ABF载板价格上涨约 30%-50%。
03
行业三大壁垒
看供需关系:
需求端:高性能芯片带动ABF载板,国产载板有望受益本土产业链配套需求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核心生产要素对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产生配套需求,HPC+AI服务器作为高算力代表加速渗透。IC载板朝着先进封装、大尺寸、高层数发展。
供给端:行业进入壁垒高:资金、技术和客户是公认三大进入壁垒
1)资金壁垒。从 IC 载板项目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载板扩产项目投资大,每万平方米年产能所需投资额超过3000万元,产出比小于1,而普通 PCB 项目每万平方米年产能所需投资额平均为1500-2500 万元,产出比平均1.2,显著高于载板项目。IC载板项目上述特点为行业铸造了投资壁垒,对于规模小、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来讲,扩产 IC 载板项目风险较大。
投资周期长,进入壁垒高。IC载板的投资周期大概为 7-8 年,深南电路2009年进入IC 载板领域,净利率从 2011 年开始大幅下滑,直至 2018 年左右恢复至进入载板领域前的水平;兴森科技 2012 年进入 IC 载板领域,净利率从2013 年开始大幅下滑,2020年恢复至进入载板前的水平。载板项目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对公司盈利能力会产生一定拖累。
2)技术壁垒。IC 载板与传统 PCB 板相比,其在多项技术参数上都要求更高,特别是最为核心的线宽/线距参数。以存储器芯片封装载板为例,其线宽/线距为 20μm/20μm,在未来 2-3 年还将不断降低至 15μm/15μm、10μm/10μm,而一般的PCB线宽/线距要在50μm/50μm以上。
3)客户认证壁垒。相较于常规 PCB 项目,IC载板需要构建起适应国际半导体产业链客户要求的生产、质量、经营等高效运营体系,产能爬坡及客户认证周期较长,保守估计至少需要 2-3 年时间。
2022年是新建项目投产的高峰期,扩产产能将逐步开出,预计整个产能释放高峰期将持续至2025年。